为聚焦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及时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日发布通知,将组织开展2025年度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把优化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该通知还提出,要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专业。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该通知强调,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分类推动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鼓励高校突出优势特色调整专业结构,发挥优势专业集群效应,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统筹管理,重点做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指导工作,综合施策、做优增量,增设区域发展急需的理工农医专业,对本地区布点量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相近专业,原则上不再支持增设,对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尽快调整。
该通知还提出,要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人才供需关系进行前瞻性研判,开展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于7月31日前发布本年度省级急需本科专业清单和过剩专业预警清单,并做好增设专业形式审核工作,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高校及时提出反馈意见。
该通知明确,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撤销专业等,在2025年7月1日—7月31日集中进行备案或审批申请。为健全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专业超常设置机制,有关专业不受集中申报时间限制,建立“需求触发、即时启动”设置机制,由教育部指导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开展专业筹设工作。申报增设专业需面向有关行业和产业做好充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前瞻研判未来行业产业对人才的数量层次结构、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强化学生实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