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在真空中运行的,学科专业建设亦是如此,学科专业调整策略是我国政策框架中的一部分,嵌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与我国国家战略发展休戚与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学科专业调整的周期由原先的十年压缩至两年,而且近年来,我国关于学科专业调整的政策密集出台,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指出要到2025年优化调整20%的学科专业布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也指出要超常规布局继续学科专业,推动高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增设紧缺学科。一系列政策文件都指明了学科专业调整的重大战略意义,本文试图从政策变迁的角度探索我国学科专业调整的历史演变,试图揭示学科专业调整的发展规律。
一、服务国家计划经济发展时期(1949年-1978年)
这一时期,学科专业调整主要是面向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需求,有计划的工业建设需要一批工科院校,培养一批满足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1954年国家编订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强调了加强工科学科专业的建设,政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被取消或调整;1963年9月,《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及《高等学校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草案》等相继颁布,我国逐渐拥有了学科的概念。这一时期的学科专业设置较为单一,处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阶段,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管理。
二、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发展时期(1978年-2000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学科专业调整开始面向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符合学科建设自身规律成为该时期的典型特征。197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学科发展提上日程;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为我国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合法性基础;1983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颁布,该目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版目录;1990年我国颁布了第二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我国颁布了第三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这三版学科专业目录为后续的学科专业调整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我国学科专业建设的体系,也逐渐赋予了目录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合法化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高校片面追求“上目录”的心态,导致千校一面的问题出现。
三、准市场机制阶段(2001年-2013年)
进入21世纪后,学科专业调整转向准市场方向,伴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我国开始逐渐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开始扩大,学科专业的调整更多地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人因素。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该目录最大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二级学科名单,2012年教育部将学科专业的调整指标引入了就业率等内容,以期推动低效专业的淘汰和优化。党的十八大以后,2013年在《中共重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学科专业调整开始重视市场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学科专业结构确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学科专业统筹规划和申报审批的行政色彩依旧明显。
四、面向新发展阶段的常态化调整阶段(2014年至今)
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等新形势,我国学科专业的调整进入了常态化阶段,调整幅度巨大,尤其是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等政策的助推下,我国的学科专业调整进入了深水期。2018年我国公布了新版的《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进一步增加了一级学科的数量;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设立了“交叉学科”一级学科,还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并表,体现了我国学科专业动态调理的力度。2019-2024年以来,撤销的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仅2024年我国撤销了1670个专业点,比新增备案和审批备案的专业点还要多,调整的力度为史上最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科专业调整政策反映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科优先到市场经济时期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发展,再到准市场机制下的自主性提升,学科专业调整政策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科分类趋同、路径依赖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新时期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引导政府、高校和市场有序参与,构建学科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动态配置办学资源、改革评估反馈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多元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余江涛